斯文怪谈
-
读书整理与回顾:(1)读书整理
2013年度即将结束,着手利用最后一个月整理一下今年读的书,以及对明年的读书做个初步的计划。
Read more... -
哲学随笔2#
如今我们离自己越来越远
和朋友聚餐后的随想
今天和两个朋友在龙之梦海吃胡喝了一顿,聊聊了工作和生活,很是开心。饭后搭朋友的车回家,离开喧嚣的闹市在突然安静下来的车里,他一边开车一边和我感慨他如今做生意的不易、整日奔波的劳累、与各色各样人来人往的劳心、居家琐事的烦心。”在这个世上混,没有朋友不行啊,我总觉得朋友认识的太少,可有时又觉得维护这纷繁复杂的关系网让人身心俱疲,等我赚够了钱就去独自大山里盖个房子了此余生。”他淡淡地说,”你说,人这一辈子忙忙碌碌地工作,做着同样一件差事,老了以后干不动了也没人理你了,这辈子就白白给人做了铺路石,嗝屁的时候不甘心啊……"”唉,兄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我只能无奈地劝道,心中不免苦笑:其实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常常这般无奈地感慨呢?
Read more... -
哲学笔记 4#
海德格尔 (续)
人的有限性主要在时间中流露出来。海德格尔说,人是一种有距离的生灵,他永远是超越于自己的,他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向未来敞开。未来是尚未的,过去是不再的,这两种否定—-尚未与不再—-渗透于他的存在。它们就是人的有限性在时间上的表现。人之所以认识时间,是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将要死。如果人对我们固有一死没有强烈的意识,时间将不过只是钟表的运动。极端的说,如果人是永生不死的,就将不会有时间这个概念出现。时间在人之中,人的存在从里向外彻头彻尾是时间的。构成人类经验的一切,都要根据人的时间性来理解:尚未的、不再的、和此时此地的。这三种时态,海德格尔称为”出窍状态”,即站出去而超越自身。人的存在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场,就像是在空间上展开的场一样。时钟所指示的时刻之所以有用,是因为人的存在植根于一种先存的时间性。将来是第一位的,因为人向着这一领域筹划、确定自己的存在。”人绝不是,但总要去是。”人总是向前看,向着未来这一广阔的领域,并却在这样做的时候,肩负其过去的重担,从而以某种形式根据现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方向。
Read more... -
哲学笔记 3#
海德格尔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老子《道德经》
系统地整理一下这几年研读海德格尔的著作的笔记,以供往后温故而知新。
Read more... -
哲学笔记 2#
萨特(续)
Die verfluchte Huhre, Vernunft – Martin Luther
萨特超过海德格尔的地方正是在于他对人类存在的否定性上给予了更为详细的阐述。对海德格尔来说,人从根本上来说是短暂的存在,充满了尚未和不再等否定词(参考海德格尔的《存在和时间》:人的未来是尚未的,人的过去是不再的),而萨特在这个否定方面所作的却要多得多。在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里,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自我从未如此充满否定性。但在东方哲学,比如佛学里,可以普遍地发现这种自我的非实在性理论。在萨特笔下,自我就如同佛教中那样,不过是个气泡,而气泡中心是什么也没有的。
Read more... -
哲学笔记 1# 萨特
萨特
最真实的莫过于虚无 – Samuel Beckett
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最近终于读完了几本萨特(Jean-Paul Sartre)的书,大部头的《存在与虚无》也基本上粗粗地看了一遍,有些感想,初步整理了一点笔记。 有两段话很有代表性,摘录如下:
Read more... -
哲学随笔1#
恢复哲学的尊严
对国人思想现状的几点反思
在北京出差开了一天的会,匆匆赶到首都机场却被通知回程的航班被延迟到了晚上8点半。这突然之间多出了一大段时间给我带来些许无所适从的茫然,最后找到了一个咖啡厅的角落,拿出了来北京之前读了一半的黎鸣先生的《恢复哲学的尊严 – 信息哲学论》这本书,打发时光……
Read more... -
随笔1#
我们为何停留
纪念匆匆而恍若梦游般的首都北京之行
27日在北京开会,前一天的晚上到了北京。从机场出来,发觉首都的天空下着小雨,天气有些凉。我拿出外套披在身上,在车里隔着被雨点打的斑驳的车窗,静静地望着外面模糊的夜景,听着iPod里Lisa Ekdahl的歌声,我感到我并没感到初来咋到的新鲜,看着被车窗折射得异常光鲜亮丽的王府井、国贸、天安门从眼前一个个的晃过,我只感到孤独。到了宾馆,躺在床上点上一支烟,看着外面浮光异彩的首都夜晚,我泪流满面……
Read more...